6月24日晚,鬼才钢琴家伊沃·波格莱里奇(Ivo Pogorelich)时隔7年再度来到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带来整套肖邦作品。这场音乐会开票一小时就被抢购一空,加座票也是“秒空”。表演当晚,大雨并未浇灭上海观众的热情,现场座无虚席,掌声延续不竭。 波格莱里奇是一位布满争议的钢琴家。1980年,22岁的他入围了在华沙举行的肖邦国际钢琴角逐,在第三轮因本性太突出而被淘汰,激发一场轩然大波,传奇钢琴家玛塔·阿格里奇因力挺他从评委席愤而退出,使得全部音乐界都将眼光投向这位钢琴家。 挺拔独行、剑走偏锋的他得了“音乐界伏地魔”的称号,有人喜好他,有人厌恶他,但没有人轻忽他。他用自己高明的身手和唯一无二的气概为上海观众带来了一场难忘的表演。 恍如肖邦在琴键上即兴创作 年轻时的波格莱里奇,身高190cm,浓眉大眼,头发飘逸,眼神横冲直撞。现在65岁的他,一头鹤发,脸上布满时光的痕迹,本性也温顺了很多。 他跌宕升沉的人生与钢琴融为一体:二十岁出头,掉臂家人否决,娶了自己四十几岁的教员爱丽丝·凯泽拉杰。凯泽拉杰归天后,他花了很长时候才从丧妻之痛中走出来。 此次来沪,波格莱里奇带来了肖邦专场——从《空想波兰舞曲》《第三钢琴奏鸣曲》弹到《空想曲》《摇篮曲》《船歌》,集合归纳“钢琴墨客”肖邦晚期的作品精炼。“那时的肖邦病重,身材很差。很多片断很密切、私人化,我用一种很是温和的触键去弹。部分曲目我会放慢速度去弹,让听众去体验比力密切的私密的演奏,你甚至可以体验到肖邦似乎并非决心,而是在琴键上即兴创作。”波格莱里奇说。 近年来,很多观众听完了波格莱里奇的演奏后批评他“弹得太慢”,而波格莱里奇总是说“艺术需要时候”。当他诠释音乐时,会考量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停止符之间的间隔,锲而不舍地钻研,即使以牺牲人们习惯的速度为价格也在所不惜。 波格莱里奇曾在北京的博物馆里细细端详一只花瓶,远观有一种美,近看又是另一种美。对他来说,音乐的显现也一样,他希望挖掘和显现音乐细节中的美感,同时,他又想翻开一扇门,显现艺术整体的美,“我希望我的音乐能带给听众一种深入的美、一种与众分歧的美。” 波格莱里奇曾在国家大剧院演奏中,由于情感过分冲动将琴弦弹断。这一次,上海音乐厅特地在侧台放置了第二台钢琴以备不时之需。他加演了《升C小调前奏曲》《E大调夜曲》,为“肖邦之夜”画上美满句号。表演竣事后,他还为上海乐迷签售。 登台前练琴到最初一刻 虽然音乐不走平常路,但波格莱里奇对音乐会的预备非常松散刻苦。自6月21日抵沪,他逐日的日程只要练琴和休息两个选项。为了确保最好的声响结果,他的练琴时候甚至会延续到观众入场阶段,观众在音乐会前还能看到波格莱里奇在台上练琴的画面。 不管去那里,波格莱里奇都戴着口罩,为了避免伤风,他总是随身带着围巾和外衣——他早已习惯极端自律的生活。他说:“我很享用当下的状态:设立一个音乐方针,再一点一点去靠近,在这个进程中,宁愿放弃一些工具、做出一些牺牲。” 客岁2月,波格莱里奇在索尼新刊行的唱片中,展现了他对肖邦创作于人生最初阶段作品的全新了解。在随后的巡演中,他对肖邦作品的归纳均获得观众和批评界的好评。今年2月8日柏林爱乐大厅的音乐会以后,音乐批评家沃克·塔尔诺在《柏林晨报》上撰写批评,以为波格莱里奇对肖邦的归纳极具启迪性,并称其为“这个时代最巨大的肖邦演奏家”。 从4月到6月,法国大提琴家戈蒂耶·卡普松(Gautier Capu?on)、法国钢琴家大卫·弗雷(David Fray)、“鬼才钢琴家”伊沃·波格莱里奇(Ivo Pogorelich)三位艺术家已前后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登台,每场表演均一票难求。 6月28日,76岁高龄的小提琴泰斗吉顿·克莱默时隔七年也将再度登台音乐厅。克莱默不单技能周全、过硬,且音乐修养深厚,见识独到。他将为上海观众带来一套横跨古典主义期间至今世的曲目,今朝门票已售罄。 栏目主编:施晨露 笔墨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历: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供给 来历:作者:吴桐 |